如何改變命運-了凡四訓積善之方篇-分辨善的八種討論

  1. 中峰和尚是元朝時的著名僧人,以禪淨雙修聞名。在江南一帶影響力甚大,時人多稱他江南古佛。
    留有著名的《中峰三十繫念佛事》,專為超渡亡者去西方極樂世界。留傳甚廣,到現在還常常在用。
    但是該儀軌在印光大師的看法裡,乃後人假名拖作。
    ↩︎
  2. 「鄉愿」解義
    子曰:「鄉愿,德之賊也。」 意思是說,鄉愿是在德性上面的賊。

    會這樣講,是因為鄉愿的外表就像一個忠厚老人,與人為善,好像不跟大家交惡。但是卻不能明辨是非,或是勇於去糾正他人的錯處,看在眼裡卻因不想得罪人而不行動。

    因此在回答子貢類似問題時,孔子告訴他什麼是真正的好人:

    子貢問孔子:『鄉裡的人都喜歡的人,怎麼樣﹖』孔子說:『這不行。』
    『那鄉裡的人都討厭的人,怎麼樣﹖』

    孔子說﹕『這也不行。還不如鄉裡的好人都喜歡他,但壞人不喜歡他。』所以說世人對善惡的區別,很明顯與聖人是有出入甚至相反的。
    ↩︎
  3. 「看起來不義,實際上是義」:比如關羽降曹,看起來投降是不義的,但他為了保護嫂子與主君團聚,一方面又報了曹操的恩澤後離去,世人認為他這樣反而是大義的表現。

    「看起來不禮貌,實際上是禮貌」:有時過度的多禮是一種生疏或見外的表現,適當在對方接受度的範圍裡調整,反而顯出對對方的重視,這才是真正禮貌的本質意義。

    「看起來是不守信用,實際上是信用」:同關羽的例子。看起來一時違反了桃園結義之誓,但是其實並沒有如此。

    「看起來是不慈悲,實際上是慈悲」:比如獅子將自己的孩子推下山谷,強迫孩子學習獨立。不給行乞者過多的錢,只給夠的額度,讓他們不會貪心而願意自力耕生。
    ↩︎
  4. 呂文懿公,呂原,秀水人(今浙江嘉興,勉強算是了凡的同鄉。早了凡的年代約百年。)明朝的副宰相,當時明朝自朱元璋廢宰相之位後,內閣首輔便視同宰相地位。呂原是內閣其中的閣員,輔助首輔理事,能力很強。

    他的出身貧寒,父親與哥哥死在異鄉,沒有錢可以帶回家鄉安葬,只好埋在他們住的外鄉景州附近。
    呂原從小便常常到他們的墳墓哭泣,之後為了孝順母親而回鄉,家裡卻更窮了。幸好他的才學得到知府賞識,被推荐進官學讀書,考舉人得了第一名解元,日後更中了探花。

    呂原的品格很剛正,但是待人寬厚隨和,個性勤儉亦穩重,哥哥死後,把家族的擔子一肩扛起,讓姪子們都能自立成家,甚至把自己的俸祿都分給族人,因而清貧。

    呂原性情至孝,作事又實在,很得到當時明英宗的倚重。當他母親去世時,他三天不吃水漿(堅守古禮的喪儀)。英宗奪情要求他不可守喪,葬完母親就要回來繼續當官。呂原只好到景州將父兄遷葬回家鄉,中途因為傷心過度,本來很豐滿的身材都消瘦了下來。回鄉安葬完親人,同年的冬天就死了,年壽僅四十五歲,英宗為此非常傷心,為其停止朝儀一天。 ↩︎
  5. ↩︎
  6. ↩︎
  7. ↩︎
  8. ↩︎
  9. ↩︎
  10. ↩︎
  11. ↩︎